政和縣行政區(qū)劃沿革、概述
政和縣地處福建省東北部,位于北緯27°05′—27°23′,東經118°33′—119°17′之間,是南平、寧德及浙江麗水三市結合部。該縣東鄰寧德市壽寧縣、周寧縣,西接建陽市,南靠建甌市、寧德市屏南縣,北與松溪縣以及浙江省慶元縣接壤,面積1749平方公里,縣城簡稱熊城。
縣人民政府駐熊山街道,轄4鎮(zhèn)5鄉(xiāng)1個街道辦事處,124個村委會,17個社區(qū),587個自然村,總人口22萬。有畬、滿、回等少數(shù)民族1140人,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語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宋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析寧德縣關隸鎮(zhèn)置關隸縣,治今址,屬建寧軍,宋徽宗政和五年(公元1115年)因茶賜名為“政和縣”。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屬建寧府。元至元十五年(公元1278年)屬建寧路。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屬建寧府,清仍之。1913年屬北路道(次年改稱建安道)。1928年廢道屬省。1934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(qū),次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,1949年5月19日解放,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(次年改稱建甌專區(qū),旋改稱建陽專區(qū))。1956年屬南平專區(qū)。1959年改屬福安專區(qū)。1960年2月與松溪縣合為松政縣,縣府駐松溪。1962年8月復縣,仍隸屬福安專區(qū)。1970年7月再度與松溪縣合并,屬建陽地區(qū)。1975年3月再復縣,屬建陽地區(qū)。1988年屬南平地區(qū),1994年屬南平市。
1949年全縣設4個區(qū)。1958年,浙江省慶元縣龍宮鄉(xiāng)的張?zhí)齑澹ò取㈥愗?、何厝三個自然村)劃歸政和縣鐵山區(qū)高林鄉(xiāng)管轄,同年9月,“人民公社”運動中,撤消區(qū)鄉(xiāng)行政建制,建立人民公社,實行“政社合一”全縣共設6個公社。
1984年9月,政和縣撤消公社建制,恢復鄉(xiāng)鎮(zhèn)建制,公社改為鄉(xiāng)鎮(zhèn),全縣劃為1個鎮(zhèn)8個鄉(xiāng)。
1986年8月,東平鄉(xiāng)改為東平鎮(zhèn),全縣劃為2個鎮(zhèn)7個鄉(xiāng)。
1993年鎮(zhèn)前鄉(xiāng)改為鎮(zhèn)前鎮(zhèn),全縣劃為3個鎮(zhèn)6個鄉(xiāng)。
1994年5月,石屯鄉(xiāng)改為石屯鎮(zhèn),全縣劃為4個鎮(zhèn)5個鄉(xiāng)。
1994年10月,鐵山鄉(xiāng)改為鐵山鎮(zhèn),全縣劃為5個鎮(zhèn)4個鄉(xiāng)。
1997年12月,成立嶺腰鄉(xiāng),全縣劃為5個鎮(zhèn)5個鄉(xiāng)。
2006年7月,熊山鎮(zhèn)改為熊山街道,全縣劃為1個街道4個鎮(zhèn)5個鄉(xiāng)。
【自然地理和氣候】該縣地貌屬東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區(qū),鷲峰山脈橫貫縣域中部,地勢東高西低,火山巖地貌為主,境內山地多、地形復雜、高低懸殊,山地廣布,平原谷盆狹小。
該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(qū)內,四季分明,具有多層次立體氣候,東部山區(qū)冬長夏短,西部河谷山間盆地冬短夏長。年降雨量1590㎜,年日照量1555小時,無霜期200天,年平均氣溫18.4℃,極端最高氣溫40.10C,極端最低氣溫-7.60C。特別是東部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連片面積在華東地區(qū)首屈一指,年平均氣溫僅14.7℃,被譽為“天然冷庫”和“生態(tài)氧吧”。
【自然資源】 該縣山地面積223萬畝,森林覆蓋率78%,林木總蓄積量490萬立方米。是中國白茶原產地、中國錐栗之鄉(xiāng)和省重點林區(qū)。茶葉面積8萬畝,政和白茶、政和工夫享有盛譽,白茶市場份額占全省70%、全國50%,茉莉花面積、產量全省第一、全國第二。竹林面積44.5萬畝,年產清水筍300多噸、筍干3500多噸、毛竹450萬根。以錐栗為主的果業(yè)面積15萬畝,年產錐栗7500噸。特種煙“紅花大金元”在高山區(qū)試種成功,全縣煙葉年產量可望超過2萬擔。蔬菜由傳統(tǒng)生產向反季節(jié)、大棚栽培發(fā)展,反季節(jié)蔬菜種植面積達2.6萬畝。盛產香菇、馬鈴薯、魔芋、苦錐果、蕨菜和楊梅、銀杏等山珍,東平酒廠生產的東平醬油、東平高粱酒、楊梅酒、青梅酒等久負盛名,竹涼席、竹茶具、竹門簾、按摩器等竹木制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。礦藏資源已探明的有鐵、銅、鉛鋅、鉬銀、黃金、水晶、硫磺、磷、鉀、明礬、滑石、高嶺土、珍珠巖、大理石、葉臘石等20余種,已開采的有金、磷、硫鐵、鉛鋅、石灰石等礦,共有礦床、礦點和化礦點62處,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國重要的白銀產地之一。水資源豐富,水力蘊藏量達16.86萬千瓦,可開發(fā)13.4萬千瓦,目前總裝機容量為5.15萬千瓦。
【交通旅游資源】G25長深高速、G1514寧上高速、S21政永高速公路過境,國道G235、G353、G528,省道S302公路縱橫縣境。有縣道6條,總里程78.93千米,鄉(xiāng)道91條,總里程588.22千米,村道及等外公路85條,總長197.47千米。是閩東北與浙南的交通咽喉和物資集散地。
由于地表強烈切割,形成了眾多奇巖怪崖和獨特的峽谷奇觀,不但自然風光旖旎多姿,而且人文景觀豐富多彩。境內自然景觀主要有:佛子山(國家級風景名勝區(qū))、洞宮山(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),楊源、稠嶺、念山三個省旅游名村,以及錦屏古銀礦遺址、寶巖十景、獎山風光、鎮(zhèn)前鯉魚溪、楊源鯉魚溪、英杰山風景區(qū)等旅游景點,是閩東北黃金旅游線路上的優(yōu)質節(jié)點。
【民間藝術和風味食品】該縣歷史悠久,地靈人杰,歷代人才輩出。宋宣和年間,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政和創(chuàng)辦“云根書院”,首開政和文化教育之先河,有“先賢過化之鄉(xiāng)”之美稱。“四平戲”、“茶燈戲”等傳統(tǒng)文化內涵豐富、獨具特色,其中“四平戲”已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被譽為中國民間戲曲的活化石。高山茶道、姑娘“哭嫁”、花橋廟會、喝“新娘茶”等民俗民風,古樸淳厚、極具魅力。
風味食品主要有:在2005年舉辦的“中華美食小吃節(jié)暨首屆閩北風味小吃展”中榮獲“金獎”的“東平胰子”、“政和山珍糕”,獲“美食獎”的“東平小胳”,以及“東平扁肉”、“老鼠臘”等。
【革命老區(qū)情況】 該縣是福建省革命老區(qū)重點縣,全縣共有老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8個,老區(qū)行政村89個(分布在9個鄉(xiāng)鎮(zhèn)),261個自然村被定為老區(qū)基點村,老區(qū)人口16萬人(占全縣人口73%)。1928年至1949年,中國共產黨在該縣境內先后建立了中共政和支部、政和中心區(qū)委和建松政中心區(qū)委、政和縣委和建松政、政屏、壽政慶中心縣委,以及建松政特委、閩浙邊地委,開辟了以東平為中心的建松政蘇區(qū)和政屏、壽政慶蘇區(qū),建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,開展革命武裝斗爭。革命軍事領導人楊則仕(1909~1935)、陳貴芳(1918~1986)、黃道、粟裕、黃立貴、吳先喜、曾鏡冰、饒守坤、葉飛等都曾在政和留下過戰(zhàn)斗足跡。革命遺址有:位于東平鎮(zhèn)鳳頭村的中共政和支部舊址、建松政蘇維埃政府舊址、仰頭閩東北紅軍會師遺址等。